
特朗普刚在中美谈判桌上取得一些成果,随即遭遇了来自美国国内的政治挑战。参议院以51票对47票通过决议,决定终止特朗普的全球关税政策,这一举动时机选择得相当巧妙。

这次投票看似突然,实则早有预兆。特朗普实施的关税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争议,同时也让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受了直接损失。中西部农场主今年面临出口订单减少和农机配件进口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导致他们对特朗普的支持率下降。

以钢铁行业为例,虽然上游生产商得到了保护,但下游的汽车制造和建筑行业却因成本上涨而备受困扰。这种做法最终使得整个制造业链条都感受到了压力。甚至原本支持关税政策的议员们也因选民的强烈不满而开始转变立场。

参议院选择在这个关键时刻采取行动,不仅仅是为了反对关税政策,更是为了重新界定行政与立法权力的边界。今年初,白宫试图对越南加征关税的行政令曾在参议院财政委员会被搁置,如今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并非偶然。

然而,这场政治斗争远未结束。尽管参议院通过了决议,但仍需面对众议院这一更大障碍。此前,众议院共和党人多次阻挠推翻特朗普关税的行动。即便众议院最终通过决议,特朗普仍有可能行使否决权。除非国会能凑齐三分之二的绝对多数坚持推翻否决,否则这份决议很可能中途夭折。
在这场内部政治拉锯战中,中国企业的应对方式令人印象深刻。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对美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成品份额有所调整,但中间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的比重反而上升。这表明市场的适应能力往往比政策变动更快一步,供应链的调整更具韧性。
细究这场投票,51对47的票数差距显示出这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而非严肃的制度纠偏。早在4月份,参议院就曾试图推翻对加拿大的铝制品关税,但最终因白宫强烈反对而不了了之。这种反复拉锯显示出美国贸易决策机制已陷入某种僵局。
从更深层次看,这场关税之争暴露出美国政治体制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当行政权过度扩张时,制衡机制是否还能有效运转?总统持续推进单边措施,国会进行象征性反对,然后一切照旧——这种循环似乎已成为美国政治的常态。
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当经济压力积累到某个临界点,政治僵局才可能被真正打破。而现在,各种迹象显示这个临界点正在逼近。对于世界其他国家而言,在国际贸易这场长跑中,保持战略定力或许是最明智的选择。稳定的内在节奏比对外部变化的过度反应更为重要。
国内实盘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